“全球变暖是全球一起造成的,也需要全球化解决。我对此表示乐观。”11月3日下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教授(Michael Levitt)又一次说出了精辟的言论。
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在碳大会现场 图丨WLA 上海中心
11月3日,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迎来一场重磅活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在上海举行。
“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本届碳大会集结了3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中国两院院士、5位世界级大奖得主在内的数十位资深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多学科、多领域的顶科天团。
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集结了一支顶科天团
图丨WLA 上海中心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在致辞中指出,希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搭建持续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践行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的三大使命,面对人类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发出科技界强劲有力、远见卓识的声音。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全也认为“推进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广泛共识”。
上海市科委主任、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全致辞
图丨WLA 上海中心
碳问题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大挑战之一,本届碳大会从“碳策”、“零碳”和“绿能”三个维度,对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全解析。
“碳策”未来,呼吁国际合作
“采取行动,永远别觉得晚!”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朱棣文(Steven Chu)在碳大会上表示。作为曾经的美国能源部长,他一直持续为开展国际合作推动破解碳问题鼓与呼。
朱棣文教授大会发言 图丨WLA 上海中心
他把碳排放比喻成“就像抽烟,一开始一年就抽一两包,你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危害。直到几十年之后,当你真正感受到危害,却已经有了烟瘾,戒除就很困难”,但他随即话锋一转,倡导大家加强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避免造成额外的碳排放。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是个十分注重数据的科学家,他通过各种数据的揭示告诉大家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为减少气候变化危机带来的损害,他建议加强经济转型,如农业转型、出行经济转型等。“多想想怎么向海洋、向风能和热能挖掘能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大会发言 图丨WLA 上海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朱彤则比较担心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引起很多健康问题。他认为利用碳中和策略来减少化石燃料引起的碳排放,可以减少PM2.5的浓度,不仅使空气更加清洁,也对人类健康更为有利。
2019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大卫·齐尔伯曼(David Zilberman)则从经济和农业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的力量,如发酵技术等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戴维·齐尔伯曼教授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他更提出了一步一步建立碳定价、碳交易全球体系的美好憧憬。必须承认,当下的碳定价进程推进缓慢,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则提出了碳中和和清洁空气的协同路径。他指出,碳中和的目标和清洁空气的目标是一致的,在碳中和的场景下,新能源、再生能源的贡献要超过70%。因此,低碳能源转型对于保护公共健康、实现碳减排非常关键。如果想要在全球范围内解决能源分配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设计出一个跨国的甚至跨大陆的未来能源网络”。
科学家对同行的研究也充满好奇 图 | WLA 上海中心
“零碳”未来,科学家的“黑科技”
如果说“碳策”分会场侧重于顶科们宏观上的“碳”思辨,那么“零碳”分会场更像是科学家们介绍“黑科技”的舞台。
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冠名讲席教授奥马尔·亚基正在尝试创造出一些新的分子,并用这些坚固的化学材料“织网”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奥马尔·亚基教授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2015 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培东则介绍了通过电分解、电催化等技术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的创新尝试。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培东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介绍了如何把化石能源从燃料变成材料,实现高附加值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观众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的大会发言很感兴趣
图 | WLA 上海中心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金放鸣分享了如何高效并且实现静态效益地进行二氧化碳的转化,其中包括使用生物质作为还原剂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
金放鸣教授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首席研究员江亿建议充分利用低品位的热源,如热泵、工业余热等来供暖,从而减少锅炉的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则展示了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和存储来提升非常规油气采收率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减排、固碳和碳循环是当前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科学路径,高效减排技术、先进控碳技术、末端捕碳技术、绿色材料等都是学界重视的科研前沿。
杨培东呼吁让“实验室中取得的成果必须马上进行规模化的应用”,因为“气候问题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绿能”未来,对人类未来保有信心
参加碳大会的科学家们不仅交流了科研前沿的信息,事实上也向关心碳问题的社会公众传递了信心——人类最聪明的那些大脑正在为此而夙兴夜寐地寻找解决方案。
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将给公众带来信心 图 | WLA 上海中心
世界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能源转型策略,得益于此,绿色能源得到迅猛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例,过去几十年,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本却不断下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表示,在过去20年中,太阳能发电度电成本降低了90%以上,部分地区发电成本已低于煤电和天然气发电。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瞿晓铧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是一个坚定的核能源支持者。他认为对全人类来说,解决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的唯一办法就是“更加清洁,更加安全,像太阳一样工作”的核聚变。
安德烈·盖姆教授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2018年埃尼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目前正在研究利用纳米技术开发海洋能。“海洋面积大,有无尽开发的可能。”王中林表示,整个发电过程可以不分日夜连续进行,且完全零排放,帮助我们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虽然各式绿色能源“百花齐放”,但仍面临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
“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储能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震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实际上国际合作非常重要,任何一种能源的进步都是依赖于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易培云表示,同时国际合作带来的材料技术突破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让绿色能源普及开来。
易培云教授大会发言 图 | WLA 上海中心
作为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先导活动之一,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红杉中国慈善基金会、鹏瑞公益基金会特别支持,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事关人类社会命运的宏大议题开展巅峰对话。怡宝对本届论坛提供了支持。
来源: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转载自:今日头条(中国科协)
编辑: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